淮海琴书 扩展

  • 项目编号:
    HA-03-V-2
  • 类别:
    曲艺
  • 类型:
  • 发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荣获:
    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颁发机构:

    淮海琴书,淮安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扩展项目。​​​​​​​​​​​​​​

    历史沿革与分布情况
    苏北琴书,在淮安地区原称淮海琴书,经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研究,定名苏北琴书,本书仍沿用淮安当地淮海琴书的旧称。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之传袭,上可追溯至约元末明初,又名“扬琴书”,亦称“打蛮船”等,流行于淮安、徐州、宿迁、连云港等地区。
    淮海琴书大约于清朝末年传入淮阴地区。相传淮阴地区的祖师爷名叫李义成,安徽人,自幼喜爱吹拉弹唱。他的表弟陆成刚、陆成银也有此特长,三人情趣相投,且十分要好。由于遇到荒年,在家无法生存,兄弟仨相约外出卖唱维持生计。当时,表哥李义成已经成家,于是四人从安徽向北沿途卖唱,一直走到山东临清,在此安下家来。不久陆成刚、陆成银也成家立户。由于三家人在一起负担加重,陆氏兄弟便和表哥分开,另立门户,向南来到江苏境内,收徒传艺,称南门或南派。李义成收徒庆廷举、徐广才、李道生,称北门或柴门。
     “淮海琴书”的定名源于1975年。其时,原淮阴(现淮安)专署文教处组织全专区曲艺会演,专区文教处处长吕文樵同志把这个在淮海大地流传深广的民间地方曲种定名为“淮海琴书”。1990年,“淮海琴书”编入《中国曲艺志(江苏分卷)》。
    基本内容
    淮海琴书一般是“双档” 演唱,多半是一男一女,俗称为“死夹档子”,一人拉坠子,另一人敲琴打板。有时也有单档演出的,只敲扬琴演唱,或者是只拉坠子唱的,用脚梆代板。有时采用多人演唱,则配以笛子、二胡、三弦等,大有戏曲演唱的风味。淮海琴书的音乐,经过艺人几百年的磨练,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曲牌,如“百鸟朝凤曲”,演奏者凭借指功就能奏出婉转悠扬、悦耳动听的鸟鹊争鸣、鸡鸣狗吠,惟妙惟肖。
    淮海琴书的唱腔曲牌分为“滚板”、“抒情”、“喜调”和“悲调”等数种类型,不仅演唱者有喜怒哀乐的声调表情,且喜怒哀乐的唱腔和音乐相吻合。在乐器的过门上也有明显的区分。

申报地区或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

保护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